产品伦理:一个值得为 Telegram 付费的理由

众所周知的,Telegram 在近日推出了高级服务 Telegram Premium,自此这个「无欲无求」的聊天软件开始真正的尝试了「使用者付费」的盈利模式。这个服务其实引起了一些争议:接近五美金的售价换来的却是一些看起来没那么实用的功能。看看隔壁 Discord!你买了会员就可以表情包无限用!直播画质拉满!你还能支持喜欢的服务器,让这个服务器更加个·性·化!不过话说回来,这些功能在 Telegram 上好像本身就是免费的。

这种单纯功能层面上的对比会让我们对产品价值的评价变得复杂。在这里我想提供一个更加简单的,假设这样一个场景:如果一切的聊天软件都是付费的,Telegram 也是付费的。你必须得花钱才能注册账号在上面聊天的话,你愿意为他付多少钱?而每个其他的聊天平台你又会愿意为他付多少钱呢?在这里开放读者问答,你可以为你所听说过的,或者正在使用的每一个社交软件开出一份心理价格,比如 Facebook, Twitter, Mastodon, Matrix, Telegram, 微信, 微博, 知乎等每一个你使用过的平台都可以。

美好而精致的产品理想

我并不寻求每一名读者都能理解这里我提出的想法,毕竟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生命经历都是不同的。这里只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希望能够让一部分读者找到一种熟悉的感觉。

早期诞生于互联网当中的产品可以说是充满 Unix 哲学和理想主义的:它们开放、自由,只做一件事情且在寻求商业利益这件事情上保持了相当程度的克制。

Twitter 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自产品诞生之日起他就保持了相当程度的「纯粹性」,你在 Twitter 上只能做一件事情:发短内容。不能编辑,内容字数受到了严格的限制。虽然有一些外围的功能但是都是围绕着段内容分享这一件事情展开的,没有走的非常远。在平衡商业利益与用户体验这件事情上 Twitter 也拿捏的很「有节操」。通过一定手段限制第三方客户端,以确保第一方客户端能够正常展示广告;试探性的加入了基于推荐算法的信息流推荐,但是因为用户的反感而撤下;尝试引入供会员使用的长内容、编辑功能等但一样因为社区争议迟迟没有上线。

之前我们讲的 Discord 也是可以拿来讲讲,他和 Twitter 不一样的是它没有在互联网早期就占据一个生态位,没有那么多傻屌股东被套牢,以至于可以毫不顾虑商业利益玩清高,所以必须得想办法搞钱。但相似的是它只安于一隅,专心做好游戏直播这个垂直领域的社交。从付费体系上来看其实能嗅到很浓的铜臭味,但是通过种种用户付费的体系它成功的维持了一个高度纯净的产品体验,没有广告,没有信息流,只有聊天和直播。

再比如像 Reddit,排序方法简单质朴,网页端毫无阉割,你想装 APP 你就装,不想装就拿网页看,看完就走毫不拖泥带水。

早些年的老知乎也是这样的,通过邀请制来严格控制社群成员以维护严谨的社区氛围和内容质量。整个产品的设计层面也是非常出类拔萃的,遵照各个平台的设计规范,同时最大程度的展现出了自己品牌的个性。无论是知乎本身还是创作者都把重心放在有意义的内容生产上。

时至今日相当多的人对这样的产品设计依然抱有相当程度的青睐,产品本身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用户也明确的知道这个产品能做什么事情。在相当符合直觉的界面当中流畅的完成任务,比如订餐、记录灵感和生活、购物、观看视频,事情做完软件关掉,仿佛它从来没存在过一样。每一个软件都是纯粹的工具,只做好一件事,就像家里的扳手和螺丝刀一样。

悲惨的现实

但实际上这种怀抱「善意」的产品已经很少了,这里面其实涉及到了很多大环境的变化。互联网最初期的那些「开荒」产品很多都带有「用爱发电」和「探索」的性质,就跟你新建的那一千零二十四个没维护的项目一样,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设计出「有恶意」的产品是不必要的。

随着整个互联网生态开始成长无论已有的产品还是新产品都会遇到很大的压力:有手机可用的用户一共就那么多,每个用户的商业价值基本上是恒定的,总用户数乘用户的平均价值就是整个互联网产品市场的大小了。经济成长的速度就是那个样子的,你不可能让奇迹突然发生,人口也是那个样子的,没有媚药可以让人突然生出来一百个孩子,而且生下来立刻就会用手机。烙饼的速度赶不上吃饼的嘴,有限的存量市场遇上不断出现的新产品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用户在别的产品上多付出一分,在你的产品上就会少付出一分。

另外一方面,用户是吝啬的,他们不爱付钱,也对产品体验「被剥夺」相当敏感。如果一个产品自打一开始就是免费的(大多数产品打开市场的唯一方法),忽然出现一些要付费的功能,特别是已经免费的功能变成付费的了。无论理由多么合理用户的反应都会非常强烈。「你忘记初心啦——」「开始洽烂钱啦——」云云的,你肯定听过不少。

这就是现代互联网产品面临的困境:

  • 资本寻求增长,如果你想融资必须得证明自己的产品有「想象空间」,有市场竞争力;
  • 增量市场饱和,用户的数量,用户手里的钱,用户的时间就是那么多,一家有成长另外一家就会有衰退,这种竞争会让产品存活的成本变得越来越高;
  • 用户不愿意掏钱,除了电商之外大多数的平台的用户都不太愿意为内容付费,NFT 和游戏产品除外,NFT 是给投机者玩的游戏,而游戏的现金流大多数都流向了寡头,小开发者其实很难只靠游戏开发这一条路就过的体面。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市场上主流的产品都开始走卖用户注意力的生意,整个商业模式非常简单:产品本身是免费的,企业只要想办法把你在这个产品当中消耗的时间变成钱就好了。我把这种商业模式称作「卖脑浆」。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很主流和清晰的思路其实很清晰:

  • 平台化:创造超级 APP 「大平台」,把用户日常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相关的功能全都纳入到一个应用当中,尝试做一个完整的生态并且把用户绑架到这个平台上,只要平台够大开发者、企业也都会被迫为这个平台打工。出门去医院看看多少流调系统明明跑在网页上但是强迫微信登陆,小到百姓大到国企无一不被绑死在单一平台上,可以说是非常有特色了。这方面做的风生水起的是微信,做了但完全没成功的是支付宝;
  • 社交化:不管什么样的软件都加一个信息流,充分利用人类「社会性」这一特质来增加用户粘性,同时增加用户抛弃某个平台的成本。对于任何一个产品,宣发成本一定是一个坎,通过加入社交化的属性可以带来相当庞大的自然流量和用户粘性,在这个地方探索的很成功的一个例子是酷安(半死不活的玩意竟然塞了个社区给盘活了),死的很惨的是 Zealer(做了两三次社区产品全都挂的非常灿烂),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搜。

只要这两件事情达成了一个,就可以开始辅以各种手段来撕扯用户的注意力了,这个东西我称之为注意力陷阱,也有一个现有的名词叫做 Attraction Hole:

  • 推荐算法与情绪管理算法:比如 Twitter 新引入的基于推荐算法的信息流、Facebook 被爆出的「愤怒」表情占推荐权重更高、抖音的短视频推荐算法,算法是完全不带善意的,他不考虑你毕设没做完,考研书没看,PR 还没审,他只会根据用户数据模型,一个又一个的推荐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让你不断的看下去,这样才有从你身上榨钱的机会;
  • 碎片化:「微博」、「微信」、「短视频」,尽一切可能降低注意力负担,事实上 YouTube 的推荐算法也经历过几次调整,在 Shorts 出现之前它的算法就已经开始鼓励五分钟及以下的视频了。这其实是另外一种注意力管理的方法,一个二十分钟的长视频,如果内容创作者的注意力管理做不好,看视频的人可能会把软件直接关掉,进而影响用户在平台的驻留时长,最经济的做法一定是把注意力管理这个工作收到平台上面,创作者只需要尽可能的创造吸引眼球的内容,平台筛选短且能吸引用户注意力的内容,然后一次一次的把内容推下去;
  • APP:把 Web 版打成半残,或者直接不支持 Web 版,一切都要在 APP 里做。因为装了 APP 才能疯狂给你推通知,不停的把你拉回整个 APP,这件事情和社交化是相辅相成的,你关注的人发表了内容提醒一下你是顺理成章地事情;另外,只有封装成 APP 才能拉短应用的打开路径,你甚至不需要打地址就可以直接访问这个平台(当然另外一方面,做 APP 还可以帮厂商更方便的从你的手机里面搜刮隐私数据,拿来跟数据平台换钱或者其他资源,但这属于另外一档事了)。

这就是这些当今你在使用的产品充满攻击性的原因和方法,这个时代的电子海洛因其实并不是电子游戏,而是一个又一个充满「狼性」的平台和企业。

无论是 Facebook, Instagram, 微信、微博这样的社交平台,还是小米、华为、Oppo 这样的手机厂商,甚至诸如长虹这样的传统硬件厂商都难逃此列,甚至微博还把「全方位影响用户心智」这件事情摆在了自家广告的宣传语上。这就是我们面对的赛博现实,我们都觉得脑后插管的世界离自己很远,但是那根看不见的管子其实已经悄然的插进了很多人的脑子里,一次又一次的影响着你的判断和决策。

微博:全方位影响用户心智的社交内容营销平台微博:全方位影响用户心智的社交内容营销平台

市面上呈列的每一个廉价的产品,背后都有一笔庞大的隐性费用等待着你去支出:你买的手机在叮叮当当的弹出各种各样的通知广告,操作系统层面的每一个角落都尽可能安插各式各样的推荐;你买的国产电视大多数都有不可跳过的开机广告、屏保广告、系统广告,厂家非常大方的告诉你这东西停不掉删不了;你刷的知乎、朋友圈被塞进了各种各样的带货,充斥着低质量的内容和情绪输出,尽一切可能调动起你的情绪,让你产生心理依赖。

一个非常有趣的观察,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市面上的产品和服务:

  • 没有广告的手机,比如索尼和三星,普遍价格很贵;用广告强奸用户的「价格屠夫」小米,价格相对便宜;
  • 没有广告的电视,比如 LG 和索尼三星,价格普遍偏贵;一众国产电视则「深耕下沉市场」,打低价战杀红了眼;
  • 没有广告、尊重用户隐私的 Email 服务已经近乎绝迹,付费 Email 服务不仅屈指可数而且价格普遍偏贵;
  • 真正尊重用户的社交产品,噗嗤——。

当然,你可以说小米手机刷波兰版,电视可以拆机换主板,但在我看来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想要抵制一个品牌,一个品牌甚至是一种商业分为,最好的办法不是妥协,而是用脚投票:去使用那些尊重你的产品,尽一切可能少用或者不用那些不尊重你的产品。唯有让那些不安分的邪恶彻底得不到关注,才能杀死他们。

用脚投票:一个值得为 Telegram 付费的理由

Telegram 是一款正直的产品。

Telegram 是一个做了快十年的产品,这十年里它只做一件事情:聊天。他完全不去尝试用一些邪门歪道的方式去从用户的手里榨取认知资源,也不尝试做任何形式的流量转化,只是想尽办法想办法把聊天这个事情做好。

虽然限于这种高度克制的产品哲学,Telegram 没能占据一个有利的生态位,无法成为像 Facebook 或者 Twitter 这样顶级的流量入口,但是除此以外的一切对产品发展的有利因素它都占尽了:**创始人想要做好一个聊天软件的意志,还有它那深不见底的口袋。**在我看来,在这十年间向 Telegram 这个产品砸的现金,才是做好一个产品背后的真实成本

这就引申到了一个我非常想讨论的问题:做一款正直的好产品究竟有多难?成本有多高?

很多的互联网原住民,或者说很早的这一代互联网人,他们对于互联网产品依然抱有种种幻想,他们经历过那段被尊重的时光,接触过产品哲学和产品伦理方面的知识。他们依然想要尝试做出那样的一款产品,但不是中间跑掉了,就是死掉了。比如李如一最开始搞的字节设和 IPN;再比如早些年的知乎,有非常典型的早期互联网产品的影子,但是最后因为资本压力也变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再比如即刻、轻芒这些不是死了就是变形了的产品。 我非常想再把这些东西拿出来鞭一次,但是限于篇幅,在这里我就不再表演一次那个了。

资本和市场寻求增长,市场寻求快速变化。这些诉求在当下的大环境中都需要投入难以估量的资源才能得到实现。然而大多数人都是平庸的,无论是心理资源也好,财力也好,时间也好,都没富裕到可以在当今这个大环境下肆无忌惮的烧。但很不巧的是,创业者自己和用户我们必须得献祭一个,产品才能运转得下去。

所以在我真正开始靠这一行吃饭的时候,就已经放弃了这些如梦似幻的泡影拥抱现实。你可能在各种场合都听到过我讲的可怕论述:如果某个产品的生杀大权掌握在手里,那我绝对会把它做得无比的脏,会比你想象当中的脏,会比暴雪的手法还脏。因为产品要要活下去就必须去搞钱,谁把钱搞到了谁才是英雄。只有把钱搞到了,所有的事情才可以继续的往下滚,钱才能生出来钱。

这也是为什么我常常幻想着自己能够有财富自由的一天。如果我财富自由了,就可以招一大堆人陪我玩创业游戏了。现在没钱的我只能陪别人玩创业游戏¯\_(ツ)_/¯。

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 Telegram,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我们心中的 Telegram 可能都不会成为现实,这件事情真的很残忍。

所以我会呼吁每一位读者用脚投票,用钱包投票,支持每一个你喜欢的创作者和产品。无论是一个 Podcast 的会员也好优质节目的募资也好一款独立游戏也好。你的每一个选择,投出去的每一分钱,都是在为一个不一样的未来投票。改变未来的并不需要某一个伟人,每一个平凡的人都有可能把这个世界推向不一样的方向。

以上就是今天的一些浅薄想法,莉莉爱你 ♥~

Comments

No comments here,

Why not write some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