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多少都在大学行政办公楼的厕所隔间里看到过「代写论文」的小广告。你我之间对此应当对这门生意有一个共识:由他人完成论文这件事是不道德的。而在 AI 风暴席卷世界的年代,完成「代写」的已然不必是真人,随便搜一搜在线大语言模型服务,就能看到一大堆花里胡哨的网站。
一开始学校对于这势头保持了高度的戒备,纷纷禁止学生使用此类服务完成作业和论文,并给毕业论文过审流程中加入了「AI 写作检测」这个项目。但随着提示词工程的越发完善、各类模型不断推陈出新、微调版本接二连三地出现。早期针对 GPT 单一模型的检测服务很有可能会变得无法处理这些复杂的情况,甚至在大语言模型输出语聊持续侵染互联网空间时,阅听者的文字风格也会向生成文本靠拢,这一切变化引向了一个明确的结果:我们越来越难判断一篇文字作品的作者是否是真人。
哦,圣洁的大便啊,看起来世界末日就要来了!我们竟然没有办法防止学生「偷懒糊弄作业」了!祖国的未来被玷污了!教育系统要崩溃了!我们的未来要变得暗淡无光了!人类马上就要被 AI 取代了!
等一下,等一下,哪里不对。
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工具存在的意义是解决问题,但按照这套论述,怎么看起来工具把人给「解决」了?我们原本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才开发的 AI 系统来着?
这篇文章是「瓶中小人何时醒来」、「教育的下一步」及「AI 不会吃掉你」的绪章,笔者鼓励你读完前三篇文章后再来看这篇。
解决问题
让我们从一些简单的心理学概念起步:我们之所以想要「做一件事」事情,是因为背后的「动机」,而诱发动机的是「需求」,这个「需求」即是我们提出的一个「问题」。
提到「动机」时,你的脑中会冒出来一个邪恶大魔王的形象。在闪着紫光的城堡里,他一脸坏笑,搓着双手,满脸怪笑:「啊哈!我的动机是什么!」。但实际上动机本身并没有这么重的道德色彩。
如果我们沿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一层一层往上推,就会发现「需求」反映的就是你我的日常生活。
比如,后半夜你很饿,你的需求是「饥饿感」,于是提了个问题:「我要怎样才能把肚子填饱填饱呢?」,你开始解决这个问题了,打开冰箱发现没什么好吃的,于是去柜子里拿了一包泡面,撕开包装、把泡面鸡蛋调味料装进碗里,再倒点饮用水,叮了几分钟,香喷喷的泡面就煮好了。你美美地吃完这碗泡面,然后舒服地躺在床上,准备睡个好觉。
你在床上滚来滚去,脑子里突然冒出来了个问题:「今天傍晚倒完垃圾后,我锁没锁门?」这时你产生了对「安全感」的需求,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你下床检查了一下门锁。「还真没锁喔!好在看了一下!」,悬着的心放了下来,你总算可以好好地睡一觉了。
半梦半醒的时候,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上次跟朋友一起出门吃小蛋糕的快乐场景,你好想再和朋友们一起出门玩。这是对「归属与爱」的需求,你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心想着明天在群里跟朋友们约个饭,再吃一次那个美味的小蛋糕。
除此以外,你还会有「想要放松一下」、「想要被看见、被认可、获得成就感」、「想要探索自我」、「想要在菜园里写诗」的需求。我们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对应着一个需求、这些需求会被大脑翻译成动机,从而以「问题」的形式被我们感知到。大脑一旦提出问题,我们就得开始「撰写答案」了。如果你读过 AI 系列的前几篇文章,那么一定清楚之后的故事,在这里我们就不赘述了。
那么,对于学生来讲,「写一篇论文或作文」究竟对应着什么样的需求?如果我们从「伟大、光明又正直」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一定是「传递自己的思考」、「探索未知的知识」。但事实往往是凄惨的:对于很多学生来讲,他们要解决的可能是对「挂科」的恐惧、对低分带来的不认同而不安。这时,问题变成了麻烦,而这种「预期的错置」是当下教育系统面临的极大挑战。
《当代学生生存手册》一书曾对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做过系统性的解释,但为健全论述,在此我们简要提及。东亚社会的教学场景痴迷与效率与分数、推崇以行为主义为核心的教育手段,以「惩罚」为促进学习行为的核心。无论是题目做错了就罚抄、小考答错了就去跑操场,还是班主任透过后门的窗户窥视教室、公开学生分数以羞辱成绩不好的学生,这些手段无一例外地创造了一种「不安全」的学习环境。
教育者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你直接问可能会得到「我是为你好」、「班里那么多学生我哪管得过来」。但如果我们深究,在这类执教者的眼里,真正的问题早已不是「怎样让学生的能力变得更高」、「如何让学生发现自己喜爱的事物」,学生本身成了问题。
我们要解决的变成了「人」,事情就麻烦了。这样种以「朴素行为主义」为核心的教育空间试图以破坏了底层动机为手段,进而满足高层的动机,「获得知识」「探索自我」。或许我们都应该坐下来冷静一下,看看我们为了那几位分数破坏掉这些宝贵的事物,到底是否值得。
一个故事
倘若你的写作动机是「想要快点把作业对付完」,读到这里就可以出门左转 XX 大 V 的人工智能课了。比起这篇文章,一些「提示词宝库」和「万能提示词公式」更能帮你解决眼下棘手的问题。那些「提示词」能帮助大语言模型搞清楚「提不出清晰问题的人」究竟想要干什么,而不是对着一个「很难搞」的客人急得头顶冒火。
请不要误会,我这里并没有贬损任何动机的意思。哪怕是在写这篇文章的我,也多少掉进过这种「麻烦的」陷阱。唔……这么讲有点抽象,在继续接下来的话题之前,不如我先讲讲自己遇到「大麻烦」的故事吧。
这段时间我过得并不好,遇到睡眠问题已经连续好几个月了每天临傍晚的时候智能手表都会提醒我「你今天压力很大,需要早点休息」,但是无论早睡晚睡,第二天早上起床都一副「要死要活」的样子。
「睡眠质量不及格,谢咯!」起床之后浅做半小时运动,「前额叶断线」的一天又开始了呢!
我那篇「教育的下一步」就是在这种精神状态下完成的。那几天我一边打有氧拳击一边构思这篇文章的叙事脉络,觉得想得差不多了就开始坐在电脑前开始写作。但是脑袋真的很ㄎㄧㄤ,没力气一个字一个字写。于是我就写了一个很详细的文章大纲,查好了参考文章,统统喂给 R1,一口气生成出来了四五十篇文章,从里面挑我能用得上的文字片段,跟大纲接合在一起缝成了一篇草稿。
接下来就 R 导说不明白的地方换其他模型(我主要用 Claude 和 Gemini[1])下命题作文,比如更加生动地把概念网络解释清楚、再就「四种快乐物质」展开举一些例子。
那是一篇充满 R 导风味的内容,星星点点地闪烁着「古希腊」和「量子力学」的光芒(如果你用 DeepSeek R1 写过文章的话就会知道,他写啥都古希腊量子力学,它全家都古希腊量子力学,而且量子力学得很扯)。
接下来就是修稿的过程:沿着稿子从上到下一边一边地读,看哪里的逻辑连接不对,就开始亲自动笔做修补。有些修起来很「麻烦」的部分就交给 Claude 改。具体做法是,从逻辑断开的部分切成两半交给 Claude 重新衔接,生成三四稿之后捡能用的部分回来自己重新拼。
关键的脑科学和心理学知识交给 Bing Search 和 Perplexity 做查核,找到论述不精准的地方重新做调整。如此循环往复两轮后,再做最后的手动微调。当天下午一两点开始写的,写到晚上十二点就写完了,可以说是刷新了我的最速出稿记录。
最后通读全文,再把「我不用 LLM 绝对写不出来的东西」全都删了,以贯彻「不假扮很厉害的人」这一价值观。就结果而言,整篇文章的观点是我的、观点发展的过程是我掌控的,那些核心的心理学、脑科学、教育学概念也都是我亲手串进来的,因此我能为文章的观点和准确性负责。
不得不说 R 导的文笔真的很强,拜此神力,通篇的「字面文笔」要比其他文章好得多。另外,因为我把大多数注意资源都分给了通篇的内容架构,而非具体的执行细节,因此整个论述的逻辑流动要比其他文章顺畅。
但在我将初稿交给「读者群」[2]的读者后,却得到了「没螺味」的评价。具体而言,是没那股「充满错别字的鸡掰郎」的味道。将文章交付给更广泛的读者后,得到的反馈是这篇文章很晦涩,没其他文章那么易读。不过,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读者又说,这篇文章的写得很好,读起来很爽。
到底发生了什么?
作者的责任
我给出的答案是:我并没有很好地为这篇文章「负责」。
我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某个需求,做出了行为。行为可能指向我们自身的内在状态,也可能指向周遭的人。而行为的目的一定是「产生影响」(也就是在前几篇文章中多次提及的获得控制感),一旦触发了影响,与之伴生的责任就出现了。
当我们在写文章时,我们的动机是什么?在不出现「动机错置」的情况下,我认为它应当被描述为:
作者向读者传递一个的观点。
这句话的每个句法成分都对应了一个作者的责任。作者需要为宾语「一个观点」负责,它必须确保自己的观点是清晰准确的、论据必须是流畅的、对观点的推导过程应当是逻辑严密的。
作者需要向状语目标「读者」负责,如果作者的目标读者只是自己(像是写日记),那写作的时候只需要确保几年后自己还知道当年在公三小就好。如果面向的读者是专业人士,那你可以通过抽象的专业术语大幅缩减申论逻辑。但如果面向的是一般读者,那么在文字的处理上就得花更多功夫:拿出同理心,将自己重新置于充满未知的黑暗之中,思考探索的过程究竟应当是什么样的。
包括执笔写出「教育的下一步」的我在内,还有很多科普作者在这方面做得都难称及格。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
首当其冲的便是「动机错置」,如果作者写作的首要目标并非传递观点以启发读者,而是为了展示学识、巩固专家地位、追求点击率、赚稿费或完成任务指标,那么产出的文字质量自然是一言难尽的。写作的重心常会偏离「读者需要什么」,转向「我想要什么」。这种内在动机的偏差,必然会反映在最终的文字表达上,使得文章难以真正触达和影响目标读者。
我见过一些文字作品,自打一开始作者的脑子里就没想过读者。这类作者常高估自己表达的清晰度,低估了读者理解的难度。我们以为自己已经讲清楚了,但实际上只是在自己的思维框架内自说自话,写出了言不及义的文字。
也有些作品在撰写之初就没能形成对读者的清晰画像。写在自己博客上的文字、发在期刊上的文字、写给初高中生看的文字、写给数码爱好者的文字,在文字风格和叙事脉络的处理上都有所不同,作者需要交代的背景信息也不同。
这种对读者的「失察」虽然看起来很「目中无人」,但有时[3]它并非源于傲慢,而是源于某种认知的惯性。我们的大脑默认遵循「最低能耗」的工作模式,而「共情」恰巧是一种需要前额叶积极参与的「高能耗」活动。从这个角度来看,人们会天然地倾向于从自己的视角出发,下意识地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语言习惯视为理解他人的模板。
作为一篇科普文章的作者,我在「教育的下一步」这篇文章上的失职之处在于,我抱着想要「快速把想法记录下来」的心态写出了一篇稿子,但这篇稿子没有为「科普文章」的受众负责。具体地讲,这篇文章在论述上最失败的地方是大量示例夹杂在论证逻辑当中,打破了阅读体验上的连贯性。之所以同专业的人能够「酣畅淋漓地读完」是因为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自然地跳过论证,也无需耗费认知资源来理解哪些晦涩的专业词汇。最妙的是,因为整篇文章的篇幅很长,而且 R1 的文笔把整篇文章的「气势」撑得很开,让读完的人产生了一种超额的成就感,这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论述过程的重大瑕疵。
我对这篇文章的举例方式感到非常羞愧。它们的存在就像是不懂这领域的知识,但被硬推上讲台讲课的大学教授。这可怜的人只能念一段教材,讲一个无关养痛的例子,再念一段教材,再讲一个对你理解毫无帮助的例子。更令人懊丧的是,我是懂这些知识的,但我却忘记了用自己最擅长的论述结构来解构它们:通过例子引出问题,再通过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来阐释观点。
但究竟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我想很重要的一点是,作者需要为写作行为的主语「作者」负责。一个作者实在不应该在前额叶不太工作的情况下逼迫自己输出内容。这听起来像是一句废话,类似于「为了健康,请保证充足睡眠」。但当我们将 AI 引入写作流程时,这句话背后潜藏着更深的陷阱。在「前额叶断线」的状态下,我全然失去了对「读者同理心」的细致把握,以及对自己独特风格——那种被读者称为「螺味」的、个人印记的掌控力。
主体性
那天有一位读者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这究竟是你写文章还是 AI 写你?好问题,这可真的是个好问题。
我的脑袋中浮现出了一个个活人被 AI 「灵体附身」的恐怖画面。直到 2025 年 4 月初,我们依然可以相对自信地说出「AI 没有人格」这句话,但面对功能日趋强大的各类模型,倘若使用者没能充分掌握主体性,那么很有可能变成各类模型手上的提线木偶。
不只是人工智能,很多便利的现代魔法都具有这样的性质,像是短影音平台、社交媒体平台。不过,因为技术本质中立,所以我们不能说这些「当代魔法」是「邪恶」的。但面对越强大的工具,我们需要投入的思考就越多,承担的责任也越大。
对于人工智能的使用,我对自己的几个要求是:
- 不用它们解决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事,因为面对自己处理不了的摊子,很有可能让事情的发展变得失控。
- 确保自己给人工智能提出的问题是清晰的,如果不清晰就先花时间澄清问题。因为如果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怎么能期待受众知道自己到底想干什么。
- 要对最终产物有足够的加工和处理,将「属于机器的东西」变成「真正属于我的东西」,若是面对写作任务,则需要做尽可能精细的剪裁和加工,若是做图任务,则至少要拖到做图软件里面,把明显的瑕疵修干净。
这些要求的核心是维持「我」在创作中的主体性。
主体性的行使反映了我们对真身行为、想法和创作的自主掌控能力。在创作过程中,主体性的表达意味着作者对作品的掌控——从构思到表达,从动机到最终呈现,作者是思想的发起者、决策者和责任承担者。主体性赋予了作品独特的气质,使「你」成为「你」,使作品承载作者的思考方式、视角、情感和意图,而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
这也是我眼中整个「大模型创作」伦理的核心:
「你」的创作行为应当由「创作的动机」所激发, 你的目的应当是传递思考、探索知识、与读者沟通。
「你」应当对观点(清晰准确、逻辑严密)、对读者(考虑读者的理解、具有同理心)以及对自身(确保有能力驾驭创作过程)负责。
「你」应当主导创作的核心,应当清楚地知道自己要用大语言模型解决什么问题,而不是漫无目的地生成内容。
「你」应当对这些内容进行充分的加工、修改、核查,使其真正融入自己的思考和风格,并能为内容的准确性和观点负责。
各类模型虽然能够快速生成文本、提供灵感,但它们终究不是「你」。我想看见「你」,很多读者也想看到「你」,大家都不想看到「大样本的均值模型」。或许 R 导很有文采, gpt-4o-all 画出来的图很好看,模型生成出来的语音和音乐乍一听很好听。但大量同样味道的内容,在不经思考和整理的情况下,被「呕吐」到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人们自然会觉得很腻歪。
随着模型变得越来越强,人们下意识地放下了「我」,将创作过程全都扔给了模型,造成的惨痛结果便是:新模型带来的新鲜劲,也就是那种「情感红利」从最一开始的几个月,变成了几周,几天,甚至几小时。
泡面挺好吃的,但是天天吃该吐还是要吐。更遑论这种「泡面」你一天要吃不止三次、不止六次,甚至不止十次。打开影音网站,随便翻开一篇作品,开头四个字就是「想象一下」,你立刻关了这条影片,因为那是生成文本独有的遣词方式。而没能处理好这些「风味物质」的作者显然也不太可能往内容里面加太多自己的故事。
让我们再来回答一遍那个问题吧:你为什么讨厌那些 AI 生成的内容?
因为我看不到「你」,我想看到「你」提出的问题,我想看到「你」的解答。看不到这些让我失望,这让我恼火,这让我觉得自己不被尊重。
真奇怪呀,真奇怪呀,「你」在哪里?「你」又会去哪里?
Loadi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