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 Background
Article cover

数据的力量,Garmin Venu 3S 简评

就在上个月,我的初代 Fitbit Sense 退役。我从上大学的时候就一直在用 Fitbit 的设备,但是经历了 Ionic 和 Sense 两代产品,发现无论是产品功能还是硬件可靠性都属于末流,因此决定不再信任这个品牌(包括同一团队负责的 Pixel Watch),转投 Garmin。选择 Garmin 的原因比较简单,个人健康数据属于比较重要的隐私数据,我希望服务商能够严谨地保管它们。

在调研了各个厂商的隐私政策后,一切国产健康手表全都被淘汰,权衡了剩下的几个牌子,最终出于易用性的考虑,我选择了 Garmin,而出于贫穷的原因,我没有选择顶配款式,而是选择了传感器相对先进的 Venu 3 系列产品。

因为对「国产私货固件」的担忧,我走天猫国际在日本购买了日行的手表。天猫国际是从日本 TimeTime 这家店进的货,六天送到北京,我觉得这物流效率很好。除了没有微信支付宝之外,手表的功能没有任何区别,包括简体中文的字体也能正常渲染。在修改帐号所属区域、安装虚拟 GPS 后也能正常解锁 ECG 功能。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成功配对设备,你必须得把帐号先切到日区,当然完成配对后就可以随便切走了。我最后把帐号定在了美区,因为这是已有资料中能够解锁 ECG 功能的一个区域。

硬件

让我们先从硬件谈起。考虑到我的手腕非常细,我购买了小表径的 Venu 3S,而非 Venu 3。到货之后我发现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这个尺寸刚刚好适合我的手腕。如果你自觉手腕不够粗,请务必选择 3S,因为 3 的表盘真的蛮大的,考虑到海淘换货非常麻烦,没必要为了贪图那一点续航冒险买大表径的表。

相信你每天都会洗头或者洗澡,洗漱的时候把充电器挂上就够补充电量的了。相对传统「智能手表」(比如 Fitbit 全家),Garmin 的待机时长可谓恐怖,我在没开 AOD 、开启全天血氧监控的情况下,每日耗电只有 15%。哪怕你不是日充,周充也足够了。谈到充电,这里有一点需要警示的地方。尽管它不像 Fitbit 设备一样用很不可靠的「磁吸触点充电」,而是有一个正儿八经可以插进去的插孔。

但在用了两周之后就出现了插孔松动的情况,充电时得简单乔一下角度,否则会没办法充进去电。不过这个过程还算简单,因为表盘本身就是平的,用「表面大头朝下,屁股掘起来插线」的姿势就可以保证能充进去电。不便的地方是没办法看到充电进度,但用了一段时间后我已经对设备的充电时间有了概念,所以这点对我来讲还好。

另外,在使用了两个月之后,我有发现设备出现过一次「充电线插进设备后设备高亮白屏必须重启」的情况,但仅出现了一次,不知道原因为何。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你容易过敏的话记得提前买一个编织布材料的表带。虽然官方表带用了「医疗级硅胶」但是以我个人的经验,该过敏还是会过敏。买表带的时候不要选有金属卡扣的,那个金属卡扣也会让你过敏。

功能

接下来是功能性上,该有的基础功能都有,全天候的心率监测、血氧监测、呼吸频率、HRV、久坐提醒、睡眠监测、心电图(但手表不能套壳)。我觉得比较好的一点是可以直接在手表上看到全天候的数据图表,不用非得在手机上看。这个功能看似简单,但是 Fitbit Sense 到我把它用坏的那天都没做出来这功能。

除了基础数据之外,Garmin 对数据做了更深层次的交叉分析和处理。我觉得最有用的是根据采集到的心率、呼吸、血氧实时显示你的压力水平。这套系统能把你的精力水平比喻成「电池」,提供一个「身体电量」的可视化面板,在一条时间轴上陈列了你所有的睡眠、运动记录和压力水平,并且告诉你身体还有多少「可用的资源」,比如你午睡了,但是没有睡得很好,电量甚至会减少,但如果这次午睡起到了作用,那电量也会有微幅增加。如果你昨晚的睡眠质量不好,它也会参考当日的压力水平作出对应的溯源归因。此外,它也会根据你今天有没有午睡、最近的运动量多大、最近有没有睡好来指导你今天应该睡多久,这都是很贴心的功能。

当然,如果能根据这些数据来做智能闹钟就更好了(Fitbit 有这个功能)。仅仅止于分析,没能将数据延伸到对用户行为的实际约束是一件比较可惜的事情。

我觉得最值得说一说的是它的「晨间简报」功能,每天你早上起来之后,它都会自动列出一个简报告诉你昨天的身体状况,这对我来讲是很重要的。因为手表带久了你就很容易忘记看这些数据,而且如果一个产品的存在需要你养成习惯时刻注意它,这也有些本末倒置。

运动分析上,虽然界面过于朴素(但说不上丑),但对身体数据的显示是专业的,运动之后也能告诉你这次运动能带来哪些效益,像是帮助恢复状态(低强度)、维持健康(中强度)、改善身体素质(中高强度)。在每次运动之外,如果你打开 Garmin 的网站,会发现它提供了更高维度的健康指导,像是你每周应保持至少多长时间的「高强度运动」来维持和改善健康状况。

在我看来,这些数据的交叉分析对于用户的健康管理是更加重要的。采集到原始数据,那就是数据而已,但如果能形成指导性的意见,就能在实际上帮助用户产生改变。

除了运动分析外,我觉得它的「健康快照」也是一个很值得说的功能。它的本意是采集几分钟的心率血氧数据,来记录你当下的健康状态。但考虑到它有实时的数据显示,这个事件很适合用来做神经反馈训练,也就是想办法在这段时间里让数据变得更好看。我知道手表里面也有呼吸训练功能,但就我个人直观使用感受,那个呼吸训练功能并没有「健康快照」这么好用。

生态

软件生态方面,肯定不会有 Apple Watch 和 Android Wear 那么丰富,但绝对比 Fitbit 可靠很多,你不仅可以安装独立的软件(比如表上的电子宠物,Home Assistance 控制工具)、也可以安装一些运动监控模块,我装了一个跳绳的运动模式,每次锻炼时它都能帮助我完成计数,可以说是非常省心了。表盘方面,虽然官方提供的表盘丑陋无比,但 Garmin 的应用商店提供了一些还算能看得进去的选项,如果这些都不能满足你,也有第三方的网站可以允许用户自行设计表盘,只要把 USB 线接好就能导入你新设计的表盘,这方面利好各位二刺猿萌豚的独特幻想:你可以直接把老婆装进手表里,看起来还挺梦幻的是吧。

手表有外置扬声器,听个响的水平。也能连蓝牙耳机,但是有一半的概率找不到设备,每次用之前都得像傻子一样试好久。有内置存储,可以装 Spotify 存歌,也可以直接插电脑上导入曲目,算是满足了你的各种使用需求。如果你在用的是 Spotify,那么每天充电时它会自己去服务器上同步你的播放列表。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你太长时间没同步,播放列表会变灰,哪怕曲目在你的手表里也放不了。另外,如果你的播放列表很大,那么同步很慢,且有概率初次同步会卡在一半失败,需要重新打开软件续传。除了这些小毛病之外,能把曲子存在手表里还是挺方便的。毕竟谁都不想运动的时候被打扰,能不带手机还是挺好的。

UX Design 方面,你不能用 iOS 或者 Android 的逻辑去理解它,它有自己的操作逻辑,右侧的三颗实体按钮对应确认、功能、返回。这方面很像老式的卡西欧电子表和塞班系统。如果你用惯了全屏幕手势,可能需要适应好久,但是适应了之后还是好用的。整个操作系统的设计风格相当复古,如果是八年前看会觉得「有点意思」,但是现在看就会觉得太过复古。还是那句话,不能说它丑陋,但也谈不上精致。只有初见的时候会觉得难受,但用久了就不会嫌弃。

最后,跟 Fitbit 直接砍了 Web 端的缺德操作相比,你不仅能在 Garmin 的面板上看到自己的健康数据、分析结果,甚至还能规划健身方案、参与社区。Garmin 还在网站上提供了极为土炮的数据导入功能,细挖的话你能看到社区里面有很多神奇大哥通过写 CSV 的方式往 Garmin 系统里面塞新数据,这种乡村啥马特式的开放展现出了某种独特的可玩性,当然究竟是好是坏就由你自己评断了。

整体上而言,这个设备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小毛病,但展现出了相当高的可用性,从 Fitbit 切到 Garmin 我并没有觉得后悔。

RIRIBENCH 7.5/10

Comments

Loading animation

Loadi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