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 Background
Article cover

请不要对我发动量子波动速读

嘿!你听说过「量子波动速读」吗?据说,这是一种运用量子力学的原理(「量子纠缠」和「波粒二象性」),来实现超乎寻常的快速阅读能力。

这种技术能够让学习者在极短时间内阅读大量文字并能完全理解和记忆,有宣传称熟练的阅读者能够在五分钟内读完十万字的内容。这种技术利用能通过高速翻阅书本,让「量子波动」通过眼睛作用于大脑,从而直接「感知」并理解书中内容。一些更熟练的使用者甚至能蒙上眼睛,通过「开发松果体」或打开「天眼」来直接「读取」信息。

不同的培训机构对其原理有不同的解释。例如,有机构推测其运用量子波动「让头脑中产生动态影像」;也有机构声称利用「速读脑波音频」与右脑共鸣来开发潜能。相关培训课程的收费相当高昂,从半年数千元到终身数十万元人民币不等。

Why not

嗯,挺扯的。

相信你能从上面的「产品介绍」中读出某种愚蠢、反智和对「效率」的扭曲追求,甚至有些读者会默默地在心里嘀咕自己才不会落入此等陷阱。但在 2025 年,与之相似的,为都市青年准备的「效率」陷阱早已遍布互联网各地,今天我想和你聊聊其中最为猖獗的「量子波动速读」:AI 阅读、两分钟看完一部电影、甚至是 Spotify 最近新推出的「抖音式听歌」。

在我撰写的长文底下,大概率会出现「AI 课代表」出个全文摘要,给「没时间读长文的人」快速了解文章内容的机会。老实讲,每次遇到这种内容我都有一种想要用苍蝇拍赶人的冲动。但本着「良善动机揣测」的基本行事模式,所以大多数的处理方式都是能删的默默删掉,不能删的就吞下去。

这种对「利他行为」的厌恶看上去非常邪恶、不解风情、令人扫兴。但作为一名常年进行教育科普的作者,请相信我有很充分的理由:AI 总结这一行为除了满足张贴者「利他」的快感之外,几乎不会给任何人带来好处。

一方面,作为一种 low hanging fruit,这种廉价的笔记几乎没有不可替代性,属于只要你想,就能找到 114 种浏览器插件和 514 种在线服务能生成得出来。想要自我满足的「好人」们找到「萝卜坑」就可以冲上去,花不到三十秒的时间贴一份没有灵魂的「AI」笔记。

另一方面,这种快餐式阅读除了让人产生「完成感」之外,其实很难给读者带来额外的好处[1]。笔记贴完的那一刻就是「好人」和文章告别的一刻,从此相忘于江湖,彼此都没有在自己的星空中留下一点色彩。

你可能会质疑这样的观点过于偏激和武断,并且举出各种「AI 总结怎么帮助我」的方法论文章和你的个人经验。但在这里,我希望能和你一起把问题的层次拉开,具体地理解其中的运作原理。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讲,任何阅读作品的行为都可以被看成一次「对话」。这一领域最知名的研究者就是 Uri Hasson。他的实验室曾发表了大量研究报告,将不同类型的作品(像是电影、录音)切片、混淆,播放给受试者,采集他们的大脑活动。有的片段只是一些无意义的画面、音节之间的来回跳转,有的是一个有意义的动作或者词汇,而有的是更完整的一段内容。研究者发现,当人们听或看同一个故事时,他们的大脑活动会呈现相似的模式,这种现象被称作「脑活动的同步」,产生了相似脑活动的神经细胞被称作「镜像神经元」。倒放的语音和打乱的词语只会导致低级感觉和语言区域的同步,而有意义的故事则会导致高级区域的同步,这些研究揭示了「理解」这件事的神经基础。

当我们在和其他人进行交流的时候,两颗圆滚滚的「大脑」也在进行双向同步。上课时,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脑活动同步得越好,往往意味着学生的理解就越好;情侣之间沟通时,脑活动同步得愈好,则意味着他们之间的感情可能更好。这种「同步」便是人们能够彼此理解的底层原理。

我们可以看得出,这种同步不一定限于「此时此地」两个人之间的面谈,也可以是像个两地对同一话题「心有灵犀」的作者和读者。无论是在阅读一篇文章、听一集 Podcast、看一段影片,玩一场游戏,或是沉浸在一本书中,我们都在某种程度上与创作者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创作者在呈现的并不是堆砌的文字、声音或画面,同时也包含了思维模式、情感体验和叙事脉络。而当我们接触这些作品时,我们的大脑就在试图解码、重建并同步这些信息。

这种不在同一时空下的「对话」其实比面对面交流更为特殊。创作者有充分的时间来提炼、打磨自己要传达的内容,而读者也可以随时暂停、回溯、反复咀嚼,让这种「同步」有机会变得更加深入和完整。在读到一段精彩的描写时,你可能会会不自觉放慢速度,或是遇到复杂的论述时会来回推敲——这些都是在调整同步的节奏,以求更好地理解和共鸣。

随着同步的不断发生,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会发生改变,经常同时激活的脑区之间会建立更加紧密的连接,「学习」就发生了。这种「学习」并不必须是坐在桌子前面一板一眼地看一本书,也可以是你和朋友、伴侣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所形成的默契,所以「读友情这本书」这说法有其科学层面上的道理。

同步的产生伴随着一种「我被理解了的感觉」,这时大脑当中会分泌让你产生愉悦感受的激素,它鼓励我们继续完成类似的活动。所以我们有了喜欢的书、喜欢的电影、喜欢的游戏和喜欢的人。

因此,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倘若你想要「习得」某篇文章里面的观点,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相互理解、脉络的传递、脑区的激活、神经连结的产生是需要客观发生的。快速用大语言模型服务生成出来的「笔记」并无助于这当中的任何一件事产生,只能让人产生一种「我读完了它」的快感。这也是为什么教育工作者鼓励学习者「亲自整理笔记」、「整理纸笔的笔记」:因为脑区的激活、神经连结的产生是需要客观发生的,这一步永远没有办法被跳过。

事实上,除非为了应付期末大作业,否则大多数文字作品都不是什么「非看不可的东西」。我能感受到一些读者对「错失」感到恐惧,害怕自己会落后于人。但我们也需要认识到,世俗意义上好的东西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诚然文本是一种「知识传递效率最高的媒介」,但它并不是一种「知识理解速度最高的媒介」,因为高密度的知识对认知资源有也有很高的要求。同时文字这种媒介并没有足够的手段抓住读者的眼球,精确地把控吸收知识时的感受和体验,所以「书」或者「文字」并不适合每一个人,特别是它不一定适合 ADHD 患者。

我懂阅读的痛。敝人作为一名医院认证的 ADHD 患者,几乎无法在文字上维持长时间的注意力,哪怕有阅读需求也必须得手上拿支笔写写画画、耳朵同步放着语音、如有必要甚至会在文本上加同步的逐词高亮,为了这事情我甚至单独开发过一套阅读辅助系统,让所有感官输入一起工作逼迫自己把内容塞到脑子里——我知道这件事情让人感到痛苦。更遑论快销文化蔓延到内容生产领域、日趋高压的生存现实都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读者的耐心。

因此《当代学生生存手册》一书里面也提过类似的观点:放过自己,看不进去书就不看,心力充沛的时候再来「挑战困难」也是一种选择。除了文字之外,影片游戏音乐都是提供信息输入的途径。传统意义上「不务正业」的游戏,在传递情感和价值观和认知能力训练上可能会比图书和习题簿「精准」地多。你可以从《星之海》和《搭档任务 BOND》感受到人和人之间的连结和彼此支持,可以从《Persona 5》、《AI 梦境档案》和《八方旅人》里看到世界的多元,可以通过《是男人就下一百层》、《Jump King》、《Doodle Jump》这种游戏提升专注能力修补 ADHD 造成的执行功能缺损[2]

坦白讲,我能从「AI 读者」的动机中读出某种对这种痛苦的回避。但想必你也能理解我的写作动机并不是让你感到痛苦——我不是那个城堡里的大魔王。但看到此等局面,我们只能表示遗憾。

「看不进去就看点别的吧,别把这当成阅读理解题,我无意伤害你」是我最诚挚的建议。如果真的想要勉强自己读一下,不如试试文字转语音服务,哪怕开两倍速过一遍也比量子波动出来一份笔记要强得多。

Why

除了「AI 笔记」只是「量子波动速读」的一个例子,类似的还有「三分钟看完一部电影」、五分钟读一本书。甚至最近出现了更过分的例子是 Spotify 设计了一个「抖音式」的音乐欣赏功能,可以让你像刷短影音一样快速地听一首首音乐作品。

不过,听音乐这件事情值得拿出来细聊。有一种「流派」鼓励阅听者以专辑为单位理解创作者的叙事脉络和创作动机,甜老就属于在这块有所坚持的阅听者。但我这个「鸡掰郎」却几乎不会这么做,常常是打开推荐算法,给我什么我就听什么。这种「不尊重作者创作意图」的做法看起来有些违背我对待作品的方法论。

我得承认在这方面我还蛮双标的,不过考虑到篇幅还算充裕,请允许我为自己的「言行不一」找一些无耻的理由。

除了作为对话的载体之外,音乐本身也可以装饰平淡的生活,提供一些氛围,让那冰冷的内心中冒出些许情感。甚至有很多听着专门挑「听不懂」的外文歌曲来听,因为不会干扰自己当下的工作思路。你可能并不会逐字逐句地去理解歌词的含义,也不会去分析它的和弦进行或编曲结构。比起对话的对象,在这种场景里,它们更像是某种洒在大脑里的 MSG。

不仅是音乐,像是教材、论文等各式内容都有其「工具性」的一面。它们可以被打散成数据和观点,被「机器」学习一遍,最后以毫无情感的方式被总结成一份报告。但老实讲,我对这种对创作意图的无情肢解还算是包容:毕竟生活中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我们不想做,但一定要做的事情。像是狗屎工作、黑锅满天飞的大作业、需要紧急应付的报告。虽然不能代表所有作者发言,但就以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如果我写的东西能够救你于水火之中,那被 AI 肢解个一次两次、十次八次、几十上百次,都还算是可以接受之事。毕竟生活已经够艰难了,生而为人,就不要互相为难彼此[3]

另外,倘若一篇文章的脉络太过复杂,让读者难以掌握,事先整理好一份脉络来辅助阅读,也是一种我认同的阅读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简单地把文章全都粘到对话框里,让模型随便嚼一嚼吐一吐。相信对于这种「可读可不读的文章」,你选择了坚持读下去一定是有所好奇,或对内容有所期待。而这些驱使你打开的动机和找不到答案的困惑之间的「矛盾」才是 AI 要帮助你解决的「问题」。

很多大学在大语言模型使用上表现出开放态度,但要求学生在作业和论文中附上自己的提示词,以帮助老师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脉络。这种实践很好地凸显了「问题解决」的必要性,和我们提到的「大语言模型辅助阅读」遵循了一致的方法论和哲学。

这是唯二认同的「量子波动速度」使用场景。

在之前的一期 Podcast 里,尼克说了一句挺好的总结:

从写作者的角度,我们要呼吁每个写作者都写对读者负责的文章,我不浪费笔墨,不浪费你的时间。同时我们也呼吁读者去读那些文章里属于人的部分,他的表达,他的观点,他说话方式和语气,而不只是文章里面文字背后的可能干巴巴的所谓的知识点或者干货,我们去读那些湿的部分。

结尾

其实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觉得很疲劳,该讲的话在书里、在前面的几篇文章里面都已悉数谈过。之所以把正着说过的话反着再说一遍,完全是出于目睹自己的作品一次次被「AI总结」的愤怒和无奈。

我能理解各类霹雳酷炫屌炸天的模型和服务,每天噼里啪啦地从天上掉下来,会让很多人感到兴奋,遇到了新的锤子总是想找个钉子试试手感。这种玩耍的本心是好奇心尚在的证据,这是人性当中的美好。但体会了玩耍带来的多巴胺后,我们依然需要直面真正的问题,而不是虚空中的幻象。沉迷于对「高效率的追求」、沉迷于如何「更高效地提高效率」可能会让人陷入方法论的陷阱,模糊了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创造出了「反效率」的现实。

我知道,你也知道,现实的问题往往让人感到痛苦。但读了这些脑科学原理之后,你应当也能理解,那 1919810 种小工具都不是让痛痛飞走的「阿司匹林」:无论有没有这些模型,我们所面对的问题基本盘从来没有变过。任何时下流行的复杂模型都不能改变你我依然是依然是碳基生物、依然是人类的事实,在「脑后插管」到来之前,学习依然需要付出实质的「努力」,为了彼此理解我们依然需要漫长地沟通,才能把对方思维的脉络「同步」到自己的认知系统中。无论是个人认知的建构还是社会的建构,都没办法通过工具「偷吃几步」。

一个活生生的作者就站在那里,你怎忍心将它压扁,又任其尸骨随风而去。比起那些易得的精致之物,我更想看到「你」的阅读和「你」的想法,哪怕它磕磕绊绊,但我依然能够看到一个闪亮的灵魂。

花了几个月,我们从人文聊到伦理,从技术聊到教育,从创作到阅听,能聊的应该都聊遍了。再继续写下去就有点自讨没趣,也有些强人所难。因此我短时间内应当不会再写 AI 科普文了,希望你喜欢这一系列的讨论,也期待你会喜欢我以后撰写的内容。


  1. 当然如果你用这种方式洗稿往某些社交平台发,那就属于以非常缺德的方式给你带来好处了,这种缺德佬不在本文的探讨范围。 ↩︎

  2. 仅中小学生,高中或成年之后这类认知训练就不能提供任何实质帮助了。 ↩︎

  3. 但洗稿赚烂钱不在此列。 ↩︎

Comments

Loading animation

Loadi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