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 Background
Article cover

不止香菜:你不能吃的食物可能还有很多

我最近又陷入了「昏睡红茶」模式,就是那种白天没力气嗜睡、躺下睡不着、晚上入睡困难,伴有每天都腹泻、放屁、肚子咕咕响。过了大概两周忽然反应过来我最近是不是锅包肉吃太嗨了,一周吃两三顿导致鸡蛋摄入过量导致身体又开始出问题了?于是试着克制了几天饮食,果不其然情况好了很多。

为什么说「又」?实际上我打记事起就一直有慢性腹泻的问题,家里人觉得是「脾胃不合」给我灌过不少中药。苦没少吃但是毛病是一点都没见好。而且经常出现肠胃绞痛蹲在厕所里一次就是半小时根本出不来的情况。

直到上大学的时候,我们人解[1]老师讲,「你们这个年纪的孩子应该养成每年体检一次的习惯了」。我听了劝,去抽了好几管血,做了 IgE、IgG 抗体检测,然后查出了一大堆阳性。真的是太酷啦!

本文包含个人经历,归因需小心谨慎,文章内容不能作为普遍的医学指导和临床建议。

先从过敏开始

提到抗原检测,你能想到的第一个事情可能就是「过敏了」。我们在体检单上看到的 IgE 数据就是常规意义上的「过敏」(True Allergy)。什么「花生过敏能吃死人」、「碰了海鲜肿成猪头」都属于这一类。

同类比较常见的也有:宠物毛发过敏,碰到了立刻就会流鼻水、眼镜发红发痒;或者花粉过敏一到春天就狂打喷嚏;尘螨过敏导致接触了就会手上起湿疹、脱皮。如果湿疹起在指缝处,或者某处的湿疹气得特别凶,就会变得很容易破裂流出黄色液体。不光手上可能有,耳道里也有可能出现类似的症状。

这种过敏的症状很明确,碰到了立刻就会出现症状,过敏原消失了症状立刻就会消退。

从机制上来讲,可以被分成两个阶段:致敏阶段和效应阶段。致敏阶段指我们第一次接触到潜在致敏源时,免疫系统会开始工作,将它们识别成「有害物质」,并开始产生抗体。这个过程一般不会引起任何症状。所以「上次吃没事呀」是一个很正常的情况。但是在我们第二次接触过敏物时,免疫系统就会开始「撸起袖子玩命干」了,我们的身体会开始进入「发炎」的状态,并且根据个人体质和过敏源的不同,呈现出各种纷繁复杂的过敏症状。

这种真性过敏通常与剂量无关,所以你不能抱持着侥幸心理「就吃一丢丢」、「就吸一口猫」。只要你的免疫系统对某项物质足够「嫉恶如仇」,哪怕一谬谬过敏源都能把你送上天。

再来看看食物敏感、不耐受

这个领域其实比较复杂一些,今天我想主要跟你聊聊常见的情况。

IgG 介导的「过敏」

除了 IgE 这种免疫球蛋白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免疫球蛋白被称作 IgG。有一些「说法」认为 IgG 能够导致「食物敏感」,引起一系列发炎症状和身体反应。但是这种「说法」并没有广泛地被学界认可,通常你去医院做检查,也不太会有医生给你开 IgG 的过敏源检测。因为主要的国际过敏和免疫学组织(如AAAAI、EAACI、CSACI)强烈建议不要使用这些测试来诊断食物过敏或不耐受,他们认为这些测试缺乏科学验证且可能导致误导性结果。

这些科学家认为:我们的身体之所以会因为摄入食物而产生 IgG,是因为它们需要对外来物质进行「标记」,这是对膳食抗原暴露的正常生理反应。长期接触特定食物自然会导致对这些食物产生高水平的 IgG 抗体。哪怕在体检中查出了高水平的 IgG 也不能说它是不良反应或「敏感性」。相反地,它们是我们的身体「适应了」这类物质的表现。持反对观点的研究者认为,这是一种主动的免疫调节机制,帮助身体管理食物暴露而不会引发有害的炎症反应。

具体而言,我们的肠道并不能完全阻隔未消化完成的食物分子,一旦这些分子进入了肠道相关的淋巴组织,IgG 抗体就会与这些食物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这些复合物通常被机体迅速清除,从而防止其致病性积累并最大限度地减少炎症反应。这一过程是自然防御和免疫排斥机制的一部分。

但另外一方面,商业性较强的体检机构和医疗机构则有可能提供这类检测服务。也有可能消化科不一定给你做这个检测,但是营养和康复科可能会帮你做。支持进行 IgG 检测的医疗从业者相信肠道的「通透性」可能会因为压力、炎症反应等因素「增强」,致使更多未被完全消化的食物分子透过肠道进入身体,这个时候我们的身体会进入一种「肠漏」的状态。而较大的未消化食物分子和微生物产物一旦借由「渗漏」进入血液,IgG 抗体就会随之产生。

有研究发现,在IgG 抗体存在的情况下,如果对某一食物的摄入量增加,我们的肠道通透性也有可能增加。肠道慢性炎症(可能由 IgG 反应触发或加剧)可能进一步损害消化屏障完整性。而且有 IgG 引发的各类身体反应具备明显的滞后性,通常会在数小时至数天后才出现,因此很难通过日常观察来判定自己的身体究竟是因为吃了什么东西才闹的毛病。

按照这套说辞来理解,如果一个人的肠道屏障受损或通透性更高,他们自然会将更多未消化的食物抗原转运到循环系统里。这个过程会促使 IgG 抗体的产生,而 IgG 的分泌量与肠道通透性之间存在正相关,则意味着这里有一个「恶性循环」的存在。越发炎越漏、越漏越发炎。但我们需要注意,这些研究发现的只是「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严格来讲,我们不能说「因为吃了某食物所以发炎了」。

一些功能医学和整合健康领域的研究发现,如果患者「忌食」这类食物,那么他们的头痛、偏头痛、慢性疲劳、湿疹、哮喘等症状会有显著改善。然而,必须强调的是,这些发现往往缺乏双盲、安慰剂对照食物激发试验的严谨性。而「肠漏」也不是一个医学概念,更像是一个「商业营销」概念。

我的医生朋友是这样描述的:

它是一类临床综合征,但是他不能称得上是一种疾病。

说回我自己,因为我长期有慢性腹泻、疲劳、整个人续航时间很短的情况出现。读研的时候,从实验室回宿舍那段路都会困倦到想要干脆直接抱着街边电线杆直接睡的冲动,但是回到宿舍躺在床上又完全没有睡意。自从养成忌食蛋奶的习惯后,这些问题得到了非常显著的改善,直到最近我嘴贱又开始吃锅包肉(可恶啊)。

但值得一提的是,目前 IgG 是否能够造成不良身体反应、其背后完整机制为何尚不明确。因此如果你的身体或者运动表现没有什么大问题,不建议随便忌口,如果要忌口也请遵循营养科医师的建议执行,以防止营养不良问题的出现。毕竟朋友一起出去吃个饭,你哗的一下拉出来了个五米长的「我不吃」清单还是挺扫兴的,而且有些好吃的不能吃的确也是痛苦(我好想吃小蛋糕……)。

乳糖

乳糖不耐受的原理相对简单明确。有些可怜人的小肠没办法充分消化牛奶中的乳糖。而这些乳糖在进入大肠后会直接被细菌发酵,产生气体和短链脂肪酸,引发一系列会让你抱着马桶痛哭的悲惨症状,像是腹泻、恶心(有时还会吐)、胃痉挛(拧着劲的疼)、胀气。换言之你的肚子变成了一个天然的「发酵工厂」,而且发酵出来的不是酸奶而是稀屎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人不能喝牛奶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如果是 IgE 导致的,那么喝了就会出现严重甚至可能致死的过敏反应、如果是 IgG 导致的,配乳糖酶补充剂也没用。只有真正「乳糖不耐受」的人才能通过乳糖酶补充剂、饮用经过特殊工艺处理过的牛奶来获得对应的营养价值,并且身体没太大反应。

市面上有一些 KOL 和广告宣传,声称「你以前喝牛奶容易拉肚子的话,可以喝这个」。但请你务必理解到事实上并不是这样,过敏的人不要瞎拿自己做实验,如有必要需要去医院通过氢呼气试验、乳糖耐受试验等方法来了解自己究竟是哪一型的。不要一口把自己送小盒里去。

另外,有趣的是,有国外老哥通过基因工程编辑了病毒,改写了自己小肠细胞的基因表达,分泌出了足量的乳糖酶。也有团队自己搞了一种大肠杆菌菌株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我是觉得能就着乳糖酶真的没必要这么莽,直接在自己身上玩基因编辑,搞不明白是真会搞出癌症搞死人的。

麸质

麸质这个话题就更复杂一些了。首先,它是一种存在于小麦、大麦和黑麦中的蛋白质。像什么面包、蛋糕、大面筋、辣条,但凡跟面沾了点边的都有这种蛋白。有两类人不宜摄入麸质,一类是乳糜泻患者,而另外一种是非乳糜泻麸质敏感性患者(NCGS,也称麸质不耐受)。

前者是一种慢性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全球范围内约有 1% 的人患病。目前科学家也不清楚这类病的具体机理是怎样的,我们只知道患此病的患者没办法充分消化麸质蛋白,消化到一半的物质会被免疫系统攻击,导致小肠黏膜损伤,特别是绒毛的萎缩,从而引起胃肠道症状、吸收不良和随之而来的慢性腹泻、腹痛、腹胀、胀气、恶心、呕吐、体重异常、营养不良等等各式各样你闭着眼睛也能想出来的毛病。

麸质不耐受和小麦过敏并不一样。乳糜泻本身不会致命,其症状通常在摄入麸质后数小时或数天出现。但二者也有相似之处,即微量摄入就能诱发疾病,有这毛病就需要终身严格忌食。

而非乳糜泻麸质敏感性则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医生在进行诊断时,需要先排除乳糜泻和小麦过敏后才能进一步确诊。具体症状跟前述没有差太多,但机制有所不同。在约半数的患者身体中有查出对应 IgG 抗原的水平较高,但我们目前尚不知道麸质敏感或麸质不耐是否是由 IgG 造成的,因果关系相当不明确。诊断方面也只能请专业医师指导患者通过排除饮食的方式来缩小问题范围。

不过医疗界这种模模糊糊的事情还挺多的,像是我之前去医院看眩晕症的时候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病因是啥不知道,想吃啥药我给你开」。有一种小孩子去零食店买糖豆的感觉……嘛……

最后

总而言之,有可能除了香菜之外,你不能吃的东西还有很多。要是有一些医生不愿意搭理你但是又实在影响生活质量的小毛病,不如去问问营养科,或者做做体检。不过,在这里还是要嘱咐一下各位,不要随便给自己开药方、一切医疗行为都请遵循专业人员意见。

最后,祝您大便通畅,不沾马桶。


  1. 人体解剖生理学。 ↩︎

Comments

Loading animation

Loadi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