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了两天的时间读完了 PlatyHsu 翻译的《从来无我:在审视 AI 中重识自我》。因为我常关注的科技媒体并没有太多有价值的科技哲学讨论,所以很珍惜这篇文章。
对于一名 ADHD 患者来讲阅读此等硬货是困难的,所以我通过摘录重点的方式将整篇文章中我感兴趣的内容抄了一遍。虽说是「摘录」,但也就「摘掉」了几段解释性文字。
整体而言,我部分认同译者的观点,一个成年人需要为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但我也认同原文那颇具「宿命论」的观点,成为能够深入理解、践行这种「负责」 的人,需要一定的运气,我们可能需要遇到合适的人、经历合适的事,才能体悟到这份价值的重要,并开动自己的前额叶来守护这份价值。
我将这篇文章理解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基于实证研究的论述、一部分是哲学性的思辨。前半部分我读得津津有味,因为敝人的本科学的是心理学、硕士学的是脑科学,几乎读每一句话都心有戚戚焉。我欣赏这种基于证据的论述方式,看到了一条清晰的逻辑线条,每一个观点环环相扣,徐徐展开。
阅读过大量脑科学研究的论文后,我能够理解原文作者所表述的:「自我」并非独立实体,而是「知觉、感受与思绪构成的一股无法定义的流动」。在我的眼里,大脑就像一个内建状态机的函数,它会做出什么样的反映,全然取决于内部的状态如何更新、外部的刺激如何传入。
我认同「自我」是事后构建的叙事,而非行为的真正主导者。这或许与我的成长经历有关,亦和我读过的大量发展领域的论文有关,我能清晰地看到一个人成为当前的状态,需要经历一个系统化的脉络,而这个脉络在某种程度上无法由一个「自我」所主动选择和定义。或许他们只是在被动地游走。
但老实讲到后半段我感到很失望,不是说他写的不好,而是我的预期被「踏空」了:我本以为这种严谨的论理会贯穿整篇文章,但是这时却开始「讲起佛法」,有一种所有想不通的东西都可以名正言顺地「丢给上帝」的荒谬感。当然,这只是不符合我的口味,我没有说它不好的意思。
我不认同作者将「人」和「机器」分野,特别是「机器」没有「痛苦」的论述,这和我在《瓶中小人》一文中的观点一致。当我们谈论「痛苦」时,我们要定义什么是痛苦,我将其理解为「生物为了维持存活状态,对抗外界攻击而表现出的一种对抗状态」,从种定义来看,一个「连续不断地感受、不断学习的模型」有机会达到这样的状态。
或许它现在不能,现在只是在「模仿」,但按照技术发展的步调来看,要不要赋予机器这项能力,「要不要给神灯加上瓶口」,或许是它们的造物主——人类可以做出的选择,而非根本性的瑕疵。
我也不认同,或者暂时地不认同所提到的「不完整状态」,在我看来这并非人类所独享的一刻,那个被装进树莓派不断因为 OOM 重启的 LLM,是否亦是「不完整的」。之所以说是「暂时地不认同」,是因为我在质疑自己是否没有完整地把握住作者在这里想表达的观点。昨夜调查作者时,我注意到这名作者写了一本与 Claude 对话的书、并发表了另一篇和 Claude 对话的文章。或许完整读完之后,我会更有资格谈论这些内容,但我得说那书写得有点 Hardcore,尽管昨夜努力了一下,但是读起来依然相当痛苦,我依然在权衡体验这种痛苦来阅读这本书、继续进行这方面的思考是否值得。
在我看来「人性的」和「机器性的」是一条连续的光谱,哪怕是人也有「顿感十足」的时候。但这篇文章让我思考了另外一个有趣的问题,「什么是活着?」「什么时候的我才算是活着?」。
这是一篇好的文章、好的翻译,包括题头图也配得极好,感谢作者带来的启发,也感谢译者将这篇内容带到我的眼前。
Loading comments...